—— 翻译沙龙 ——

外事宴请菜单英译札记

  • 发布时间:2022-06-18 15:54:00
  • 浏览:0
  • 文章来源:省外事翻译中心
  • 505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学家汉斯·弗米尔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宴请是对外交往中常见的交际形式,菜单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菜单的目的是让外宾明白这道菜到底是什么,菜单翻译就应围绕这一目的来展开。

误译引发尴尬

笔者初入行时,拿到宴请菜单那一刻,不禁犯难。“情缘硕果”“河蟹踏雪芙蓉”……一个个讲究文雅、含蓄的菜名让人一头雾水。看菜名不知所言何物,只好硬着头皮向宴会负责人请教,在弄清楚每道菜的原料和做法后才开始着手翻译。

事前必须充分沟通,这成为翻译生涯的第一条经验。看似不值一提,如果忽视,可能真有麻烦。

在一次宴请中,中外双方相谈甚欢、气氛热烈。可就在中方发表完热情洋溢的祝酒词后,一位外宾突然大声问:“这里为什么会有猪肉?我们是穆斯林。”现场气氛瞬间凝固。原来是这位外宾看到一道菜“瑞享大排”,译文是“Home-Made Pork”。其实这道菜用料是羊排,并无猪肉(pork),译成“Lamb Chops”即可,这明显属于误译。后经现场工作人员解释,气氛得以缓解。但误译的尴尬,却让活动效果打了折扣。发生这样的纰漏,就是缺少事前沟通,仅靠字面理解就擅自给出了译文。

跨越文化鸿沟

中文菜名外译的另一难点在于译者须考虑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是否被接受。如在所有权威参考书中,黑木耳均被译为black fungus(黑色的真菌),所以通常我们都会如此处理。但一次宴请颠覆了认知……

那次外事宴请上,菜品制作讲究,外宾频频点头。当黑木耳端上来后,一位英语国家的外宾一看菜名就放下了筷子,并告诉翻译,一看菜名就没了胃口,在他的文化中,这个词让人联想到的是霉菌。此后,我们团队讨论决定,所有菌类食材,都要避开fungus这个词,并规范黑木耳为wood ear。目前一些美剧也开始使用这个词汇。依此类推,雪耳、银耳、白木耳译为snow ear mushroom,玉耳菌、玉木耳、白玉木耳为white jelly mushroom。

外事无小事。小小菜名承载的是跨文化沟通,而译者扮演的是文化使者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外宾的感受。

楚菜食材英译

湖北被誉为鱼米之乡,水产类食材经常会被外宾问到,如菱角(water chestnut)、藕带(lotus rootlet)、莲子(lotus seed)、葛根粉(kudzu root)都是高频词汇。

一些地方特色食材没有固定英文表达,甚至不可译,只能根据特点来翻译。例如,小花菇就没有对应的英文。花菇是香菇遇到特殊的气候环境后升华而成,菇纹开暴花,因顶面有花纹而得名。根据这个特点,可译为small flower mushroom。

钟祥市有道名菜“蟠龙菜”,又称卷切,用鱼肉和猪肉做成圆卷形状。湖北大学杨元刚教授表示,西方人喜欢“炸鱼和薯条”(Fish and Chips),“蟠龙菜”译作“Fish and Meat Rolls”,恰好概括了菜的原料和形状,且容易被英语国家人士接受。这个译文犹如神来之笔,既传达了信息,又贴近了英语国家饮食文化,还容易被西方人所接受,“信达雅”兼备。

菜名翻译正解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翻译菜名按照以下公式可以事半功倍:一是烹饪方式+食材。如“番茄炖莲米”可译为“Stewed Lotus Seeds with Tomatoes”;二是主料+with/in+配料、配汁。“酱汁兰花牛扒”可译为“Beef Steak with Black Pepper Sauce”,“上汤鲜蔬”可译为“Braised Vegetables in Premium Broth”。若汤汁或蘸料和主料分开,或浇在主菜上,用with,主料浸在汤汁或配料中,用in。

掌握公式后,还需了解常见烹饪方式:如焖、炖、煨用stew,“板栗洪湖土鸭”为“Stewed Duck with Chestnuts”。炖、烧、红烧用braise,“长江高汤鲟鱼”为“Braised Sturgeon in Broth”。一般难以炖熟的食材如牛肉、鸭子类,可用stew,较易炖熟的则用braise。煸炒、嫩煎则用saute,“炒芥兰”,可译为“Sauteed Chinese Broccoli”。

外事活动中,菜单翻译的本质是传递信息,即告诉外宾面前这道菜是什么。围绕这一目的,译者还须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与相关方充分沟通,考虑外语本身的语言文化习惯,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为外事活动增光添彩。

上一篇文章:正在加载……
下一篇文章:正在加载……